国内汽车零部件分化加剧:头部打榜全球百强尾部惨遭三位数下跌

作者:匿名点击数:5929    |    加入时间:2023-02-22 08:54:2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在2019年全球和中国车市进一步下跌的情况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境况如何?7月3日,由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参与制作和发布的2020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双百强榜单(以下简称“全球百强榜”和“中国百强榜”)以及解读报告显示,2020年入围全球百强榜的中国企业从去年的8家增长至11家,头部规模效应增强。但中国百强榜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出剧烈的两极分化,其统计的榜单中67家上市企业的数据显示,仅排名靠前的20%企业实现了总净利润同比1%的增长,排名靠后的50%企业总经净利同比下滑高达115%。

这份双百强榜单的主要排名依据是企业在2019年的零部件业务收入。根据全球百强榜,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表现要明显好于2018年,不仅入围的数量增加至11家,而且其中多达9家企业排名实现了提升。今年新入榜的3家企业为广汽零部件、中信戴卡和法士特传动。此外,在营收规模上,入围的中国企业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和国外企业。全新榜单中,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的营收为74千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外国企业营收为67.2千亿元,同比增长4%;而中国企业的营收为6.8千亿元,同比增长8%。

不过,中国企业的数量和排名依然弱于全球市场。全球百强榜显示,营收超过千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共有22家,仅有两家中国企业入围,表现最好的是潍柴集团,2019年年度的营收为2164.67亿元,位列榜单第八;其次是华域汽车,营收1440.23亿元,位列第12名。而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仅有排名前三的企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依次是博世、大陆和电装。

从近几年的全球百强榜来看,今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刚从低谷中反弹。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至2020年的全球百强榜中,中国企业的数量依次为17、18、8和11家。2019年榜单中入围数最少,这被认为与2018年全球车市和中国车市陷入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产业开始进入调整洗牌模式有关。而对于中国企业此轮的突出增长,罗兰贝格分析指出,主要是凭借商用车等传统细分领域优势、绑定大型主机厂、开拓新能源和全球市场所致。

除了在全球百强榜反弹之外,中国百强榜也呈现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逆势增长。报告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2019年营收规模为12.3千亿元,同比增长5%,和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的增速保持了一致。不过,在净利润表现上并不乐观,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净利润为430.5亿元,同比下滑了10%;净利率也从5.8%下降至4.8%。

不仅如此,中国百强企业两极分化严重。从营收来看,中国百强前20名企业2019年营收占整体比例近70%,增速为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21-50名以及50名以后的企业呈现3%和5%的下滑。而盈利层面的分化更加剧烈,所统计的67家上市企业中,仅前20%的净利润总额出现同比1%的增长,中部企业持平,没有增长,尾部50%的企业净利润同比大跌115%。

报告指出,百强榜单部分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及有效整合实现了规模突破,并且在现有业务基础上通过优化产品、扩展客户以实现增长,例如宁波继峰在2018年收购了全球汽车座椅及内饰供应商格拉默,均胜电子2019年安全业务开拓了多家车企等。“百强企业整体利润率下滑,尾部企业尤甚;头部企业需降本增效,尾部企业需尽快调整战略并优化运营。”报告指出。

面临利润下滑的不仅是中国企业,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百强企业的净利润也同比下滑了17%,降幅甚至大于中国百强。不过,不同于国内百强的两极分化,全球百强整体表现较为均匀,前50名后50名都呈现了两位数的下滑。而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企业,降本增效以及向新四化转型都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举措。

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新四化早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进军一流阵营的突破口。在前期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近几年电子和新能源板块已经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点布局方向和新增长极。报告显示,在2019年中国百强汽车零部件研发投入占比情况上,传统板块、电子板块和新能源板块依次为4%、6%和7%;而在营收表现上,传统板块同比增长5%,电子板块同比增长7%,新能源板块同比增长40%。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新能源板块,2019年净利润率从2018年的4.2%翻倍至8.8%。作为中国动力电池龙头的宁德时代,在全球百强榜的排名也上升了28位。

对于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除了市场遇冷和新四化转型压力外,今年更多的挑战还来自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以来,国际多个零部件巨头都裁员减产,国内143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第一季度也有超过七成企业净利润下滑或持续亏损,二季度业绩被认为将依然受到疫情的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双重压力,加剧了零部件企业安全供应和降本增效、产业链本地化、新技术投资、产品结构转型的压力。”报告指出,并给出了业务聚焦、成本控制、开展全球化布局,寻求兼并收购和战略合作,打造更敏捷的企业运作机制等应对建议。

(注:本文百强榜单解读报告中,部分数据的统计分析样本仅覆盖到大部分入围企业。)

本文地址:http://rsh48.shang156.com/article/detail/id/106183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每日上海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每日上海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打印
更多新闻
02月
27
02月
26
02月
26
沪指站上3300点牛市来了吗?

点击数:7621
加入时间:2023-02-26
02月
25